May 13, 2008

西夏建筑

西夏建筑中的城市建筑

西夏的城市分都城和地方城市两种,都城如兴庆府,地方性城市如银州、韦州和黑
水城等。它们是西夏最高统治者及各级政府所在地,是国家及地方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中心。
(一)都城
党项政权的都城从拓跋思恭割据夏州时算起,历三都,即夏州、西平府和兴庆府。
夏州始建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铁弗匈奴赫连勃勃所建立的大夏政权(西元 407~431
年),灵州西平府亦建于前朝,只有兴庆府是在德明居灵州时,向西图谋发展才对
其进行整饬和扩建,定为新都。
兴庆府作为西夏都城,形制与中原王朝的都城相似,有宫城和外城两重。宫城位于
兴庆府的西北部,四面置城门,上有门楼,门曰"摄智门"、"广寒门"、"车门 "、
"南怀门"和"北怀门。外城呈长方形, "周回一十八里,东西位于南北"。据明代方
志记载,明宁夏府是在兴庆府旧城基础上修建而成的,故兴庆府可依据明代方志有
关宁夏城的记载识其轮廓和布局:宁夏城南北各两门,东西各一门,每门上建门
楼,"楼皆壮丽,其在四角者,尤雄伟工绝。池阔十丈,水四时不竭",城内还设有
众多街坊巷市。另外,兴庆府内还有元昊避暑宫、戒坛寺、承天寺、军营、仓库、
民舍、内学和太学等,加上各种政府机构,都城的职能十分齐备。兴庆府最突出的
特点是宫城位于外城的西北部,并非中原地区常见的以宫殿为中心,规整对称。贺
兰山东麓西夏陵区的帝王陵园亦如其都城布局。这种规划布局可能与西夏的社会习
俗有关。据《梦溪笔谈》记载,西夏之俗"所居正寝,常留中一间,以奉鬼神,不敢
居之,谓之'神明',主人乃坐其傍。 "即凡人事皆不可当此禁忌之位。兴庆府宫城
和帝陵陵台偏离中轴线而居西北位,正体现了西夏这种传统鬼神崇拜。
(二)地方性城市
西夏地方性城市众多,如银州、凉州、甘州、灵州、会州、胜州、肃州、沙州、洪
州和定州等,其中有沿用前代旧有城址的,也有西夏构筑的新城,如黑水城、省嵬
城、韦州城和西安州古城等。现据考古遗存,就西夏新筑诸城略作表述。
1.黑水城
黑水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以南的荒漠中(彩版一五O)。该城是西夏黑水
镇燕军司所在地,也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现存城址呈长方形,东
西长500、南北宽365米。东西各置城门一,宽4.5米,并设瓮城;城墙外侧有夯筑
的长方形马面,南北各6个,东西各4个,长7、宽约1、间距约50 米。城墙西北
角,建有佛塔5座。城内大致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多隆起的土堆,砖瓦极少,
可能是兵民居住区;西部现存几座佛塔、寺庙和房屋残迹,有大量砖瓦和几座高
台,可能是宗教活动和军政机构的场所。黑水城建筑有两个特点:一是佛塔建于城
墙之上,这在中国古城的建筑中还是罕见的,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不过它完全符
合西夏崇敬佛教的习俗;二是城中多高台,据陈炳应先生《西夏文物研究》仲介绍,
在黑水城东20公里的老高苏木城中也有不少高台,其上可能是钟鼓楼等重要建筑。
2.省嵬城
省嵬城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庙台乡。据文献记载宋天圣二年(西元1024
年),"德明作省嵬城于定州",以控驭蕃族,遮罩兴州。现存城址略呈方形,城墙
为夯土筑成,残高2~4、基宽13米。北墙长588、南墙长587、东墙长593、西墙长
590米。目前发现南面城墙开一城门,城门只有一个门道,宽约4、长13米。门洞两
侧铺一层不甚规整的长条石作为基础,其上有四个圆形石柱础。门道中有一石门
槛,用较规整的条石做成,高出地面0.3米。石门槛两侧各有一个石门枕,上有沟
槽,似安门框的地方,沟槽北面有一半圆形的孔,为承门枢的轴孔。
3.韦州城
韦州古城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老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
571、南北宽540米,墙高12~14、基宽10米。黄土夯筑,夯层厚8~12 厘米。城墙
四周有"马面"共49堵,间距43米,东西南北辟门。城内建有西夏时期砖塔和元代砖
塔各一座,曾发现明代铜佛、佛经、西夏题记砖等文物。
4.西安州古城
西安州古城位于海原县西安乡,为西夏景宗元昊时筑。城内建七殿,有府库和官
舍,名南牟城。后经宋、夏多次修筑,并于此置西安州。古城平面呈方形,黄土夯
筑,边长700、高1~3米、墙基宽12米。东西各开一门,绕以半圆形瓮城。

西夏建筑中的堡寨

西夏政府出于军事上的需要,沿边境和交通要道修筑堡寨,驻扎军队,守卫边防。
因为这些堡寨非城市和民居,属军事性质,所以其规模都比较小。
文献记载西夏修筑的堡寨众多。元昊时就"于汉界缘边山险之地三百余处修筑堡
寨"。干顺时更仿中原制度,于东北沿边"多树堡栅"。如在绥州界外筑遮鹿、要栅
两寨,在延州北筑黑神诸堡,在夏州后桥新筑诸堡,在绥德城北筑八堡,在庆州荔
原堡北筑闹讹堡,在保安军北筑臧底河城,在石州浊轮谷筑堡,在近天都山创立七
堡等。
在内蒙古西部和陕北现仍有不少西夏堡寨,如陶思图城堡和西勃图城堡等。
1.陶思图城堡
位于内蒙古鄂托克旗陶思图村东北3公里处。城堡平面略呈方形,78X73米,高约
1.5米,基宽4米,土筑。西、南各开一门,门宽6米。城堡四角高4~5 米,高出城
墙3倍。
2.西勃图城堡
位于内蒙古吉兰泰镇西北。城堡由内、外两座城组成。外城呈不规则长方形,
59X47米,内城位于其东北隅,呈方形,30X30米。城墙均由红砂岩片砌成,宽
0.7、高1~1.5米。

西夏建筑中的佛教建筑

佛教寺庙建筑是供崇拜顶礼之用,自然要建筑得高大庄严而富丽堂皇。寺内所供奉
的佛、菩萨千姿百态,造型各异,能使人产生一种震慑和敬畏,进而产生一种对佛
的崇拜,其意在沟通宗教世界与世俗信奉者之间的感情。这样,建筑的艺术效果便
自然产生。
西夏王朝曾大规模地修建寺庙,使其境内塔寺林立,仅贺兰山中到了明代还有西夏
颓寺百余所。在极其佞佛的西夏王朝佛教艺术几乎取代了世俗艺术,成为西夏艺术
的主流。西夏佛教建筑可分为三类:佛寺、佛塔和石窟寺。
(一)佛寺
西夏佛寺建筑群以兴庆府——贺兰山一线和河西走廊地区为主要分布中心。兴庆府——
贺兰山一线有高台寺、承天寺、大度民寺、贺兰山佛祖院、五台山寺、慈恩寺、大
延寿寺、田州塔寺、安庆寺等;河西走廊有护国寺、圣容寺、崇圣寺、卧佛寺、崇
庆寺、诱生寺、禅定寺和白塔寺等。
西夏佛寺建筑因其所处的环境不同,建筑艺术特色又可分为城市类型和山林类型。
1.城市类型
城市类型多在城内或近郊,佛寺与宫殿建筑较一致,布局规整对称,整饬严肃。如
兴庆府偏西的承天寺,寺中心立高达60余米的佛塔,佛殿修盖于四周,整齐对称。
此寺曾役兵民数万,历时5年才完成。西夏陵区北端佛寺,自南而北形成三个单
元,南北长约350、东西宽约160米。第一单元由两个东西对称的小型四合院建筑和
中间一条宽阔的中心大道组成。第二单元由三座相连接的四合院建筑组成,两座呈
方形居东西两侧,一座为长方形居中为中心大殿。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之间有过殿
和挟屋,中心大殿东西有厢房。第三单元仅中部有长方形殿堂建筑——后大殿。整个
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图八O)。
2.山林类型
山林类型多建在名山胜境之处,与自然环境密切结合,建筑内容和布局较为灵活,
更具风景秀美,环境幽雅、神秘的艺术效果。此类建筑有贺兰山拜寺沟口双塔寺院
和沟内方塔寺院等。双塔位于拜寺口北边近山的台地上,佛殿建筑集中于双塔南侧
和西侧的台地上,在双塔北侧近百米的山坡上筑有众多小塔,现发现62座。方塔寺
院的建筑更是合理地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这里四面环山,呈山间盆地状。方塔原
耸立于盆地北侧山脚的台地上,佛殿则筑于塔前平台、塔后山腰、塔西各级台地和
山顶、塔南山脚和高台,是西夏典型的山林类型寺院。
莫高窟、榆林窟西夏壁画经变图中,描绘了大量西夏佛殿建筑造型,如榆林窟第3
窟中的西方净土变、观无量寿经变和普贤变中的建筑界画(彩版一五一)。西方净土
变,画面上前面有三座门楼,中有流水,院内平台相连,左右对称突起楼阁、长
廊,后面正中起大殿,两侧有对称的长廊。此幅壁画中的佛殿建筑属城市类型。普
贤变图中的佛寺则属山林类型,主佛殿面对中道,左右山梁、背后山顶均有佛殿,
似隐似现。殿堂楼阁,作歇山顶或攒尖顶,中脊陡立,饰以脊兽,屋角翘起,如鸟
展翅飞翔。这些建筑造型虽然在壁画上,反映的是佛教的理想和幻想,但是,在艺
术表现方面往往又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它们的造型在佛经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是
西夏画师在生活实践中观察所得,是以西夏现实生活中的建筑样式为范本的。它们
显示了西夏木构建筑的巍峨壮丽和艺术特色。
佛塔是佛寺的中心建筑和灵魂。佛塔本来导源于印度的"Stupa",传到中国以后,
与中国的多层木构建筑相结合,把塔变成多层,内部供佛,将原来的 "Stupa"缩小
放在塔顶称为"刹"。于是佛塔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而且也中国化和更加美化了。
佛塔在西夏佛教建筑中保存最多,有贺兰县拜寺口双塔、拜寺沟方塔、宏佛塔,银
川市承天寺塔,平罗县田州塔,同心县康济寺塔,青铜峡市一百零八塔等。凉州护
国寺是西夏重要寺庙之一,其中的感通塔始建于5世纪,西夏天佑民安初地震毁
坏,天佑民安五年,西夏政府集能工巧匠,营心役思,进行重修。可惜此塔现已不
存,不过我们仍可从感通塔碑文中略知其昔日风采。据感通塔碑文描绘此塔云:
"木干覆瓦如飞鸟,金头玉柱安稳稳,七珍庄严如晃耀,诸色妆饰殊调和。绕觉金
光亮闪闪,壁画菩萨活生生。"再加上青雾缭绕的殿堂,各色各样的神幡和明亮的
吉祥香炉,更给护国寺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现存西夏佛塔种类较多,形制各
异。从类型上划分,有密檐式、楼阁式、覆钵式和花塔等。早期的佛塔,经后代屡
次重修,不免要改变原有的面貌,但是大多数还保留着它们固有的形制。
1.密檐式
有拜寺口双塔、拜寺沟方塔和同心县康济寺塔等。
拜寺口双塔,两塔东西相距80米,形制相近,皆八角平面,13层,不设基座(彩版
一五二、一五三)。第一层高耸,以上各层逐层缩短。塔内是空筒结构,顶建束腰
座,上置相轮塔刹,塔身外表有华丽的装饰。尤其西塔,塔身八面砌浅佛龛,龛内
雕有僧人、罗汉、护法金刚、菩萨、供养人以及各种吉祥物。佛塔外表这种极富夸
张的各种佛、神的艺术装饰给人以庄严和神秘的感觉。
方塔位于拜寺沟深处的贺兰山腹地,是保存至今惟一有明确纪年的西夏原建佛塔
(彩版一五四)。方塔无基座,平面呈方形,高13层,第一层高耸,往上逐层缩短,
塔刹已毁。方塔为实心,只在第三、十、十二层构筑塔心室,又每层南壁安置直棂
假窗,塔表抹白灰,上彩绘斗拱、额枋、日、月、兽面以及流苏。特别是木质塔心
柱由塔顶贯穿塔底,这在我国古塔中还是很少见的。
康济寺塔位于同心韦州老城东南角。这里原有康济禅寺,塔因寺而得名(彩版一五
五)。此塔亦不设基座,平面呈八角形,13层,空心砖塔。除了底层南面辟有通往
塔心室的券门和第十三层塔身各面砌装有垂柱帐形砖雕假门龛及角柱外,其余各层
塔身均为素面,无门龛。塔的底层较高,第二层被层层密檐平座紧箍,逐层往上收
分,与刹座宝顶有机结合,形成优美的抛物线轮廓,显得凝重柔美。
2.楼阁式
有承天寺塔和田州塔等。
承天寺塔位于银川市老城西南的承天寺院内,俗称"西塔"。
始建于西夏毅宗天佑垂圣元年(西元1050年),现存承天寺塔系清代重建。塔平面为
八角形,高十一层,在八角锥形刹座上承桃状绿琉璃刹顶。塔身内部呈方形空间,
下三层无窗,第四~十层,每层交替设置拱形窗洞,偶数层为东西向,奇数层为南
北向,顶层则四面设圆窗。现存承天寺塔,除塔顶、塔刹于重修时融入地方风格
外,其余大体保持了西夏塔的风格。
田州塔位于平罗县姚伏镇。平面呈六角形,高七层,空心筒壁结构。底层塔身施以
砖雕斗拱、椽飞、瓦垄构成的塔檐,其余各层为砖叠涩檐。塔顶呈六边覆斗状。
3.覆钵式
西夏佛塔还受到藏传佛教建筑艺术的影响,出现平面呈十字折角形的覆钵式塔。
青铜峡市以南黄河西岸的一百零八塔作等腰三角形排列在峡口东坡的十二级阶梯上
(彩版一五六),自上而下,按一、三、三、五、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九的
奇数布置,是我国古塔群中较为罕见的一种组合形式。每座塔由十字折角形或八角
形基座、覆钵塔身和塔刹组成。塔身为内用土坯、外裹砖石的实体结构,外表涂白
灰。
拜寺口北寺塔群共发现覆钵塔62座,其中五十七座塔的基座平面呈十字折角形,有
的内筑方形或圆形的塔心室。这种十字折角覆钵塔的造型和一百零八座塔的排列形
式源于西藏。
4.花塔
贺兰县宏佛塔则呈现另一种建筑风格,即覆钵和楼阁式的复合形制(图版一五七、
一五八)。此塔下部是八角三层楼阁,每层楼阁倚柱、柱头和平座皆用阑额、普柏
枋,其上皆施一斗三升,斗口跳简单铺作。第三层平座栏杆上砌十字折角束腰座三
层和圆形束腰座四层,上为中间饰有叠涩束腰线脚的覆钵塔身,再上又建十字折角
束腰座,座上残存粗壮圆相轮。这种塔集中原传统的楼阁式佛塔和藏传佛教佛塔建
筑艺术于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花塔。
总之,西夏佛塔造型挺拔高耸,形象突出,在佛寺总体建筑中处在中心或重要位
置,丰富和增强了整体建筑的立体构图,成为组合建筑群体气势美和风景秀丽的标
志。
(三)石窟寺
西夏石窟寺建筑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己开凿的洞窟较少,主要重
新修饰前代石窟。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早峡石窟、肃北五
个庙石窟、酒泉文殊山、永昌圣容寺、武威天梯山和内蒙古鄂托克旗百眼窑等处都
有西夏人修造的石窟遗迹。
1.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有西夏洞窟62个,其形制多呈覆斗形顶或平顶,窟顶刻藻井,正壁开一龛,
龛内供塑像。如莫高窟第367窟,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主室窟顶浮雕团凤井
心,回纹和卷草纹铺于四披。龛内清(代)塑一佛两弟子,佛床马蹄形,各壁和顶绘
壁画,有主僧、莲座、花卉、飞天和垂幔等,主室东、南、北三壁亦各有壁画。也
有正壁不开龛的,而设中心佛坛或中心柱。如432窟,平顶,有中心柱,柱东面开
一龛,柱南、西、北面上层塑像,下层各开一龛。
2.安西榆林窟
榆林窟除利用前代洞窟外,还有西夏自己开凿的洞窟(彩版一五九)。形制多为覆斗
形顶,平面方形或长方形,有的在窟室中央设坛,有的在窟室后部设中心柱,将各
种泥塑神像供奉于佛坛之上或中心柱正壁之上。如榆林窟第29窟,平面呈方形,覆
斗顶,顶残存莲花六字真言图案,窟内中央设方形坛基,上砌五层圆坛,最上层置
坐佛一,其下塑二弟子二行者。东千佛洞则为甬道式中心柱窟,都为单室窟,覆斗
形顶,平面长方形,分前后两部分,后部安置中心柱,并沿侧壁、后壁凿出可以绕
柱右旋的甬道,前部则是相当于殿堂的窟间。
西夏在开凿洞窟或修饰前代洞窟时,有的在洞窟前营建殿堂,形成洞窟和寺庙殿堂
两位一体的建筑布局。如莫高窟第491窟,西夏修窟时,在窟前营建了面阔 8.8、
进深4.5米的殿堂,现存硬土地面上还分布有四个自然石柱础。
3.河西其他诸窟
甘肃民乐马蹄山石窟寺的石窟群中,也有西夏石窟遗存,其中有一窟名为藏佛殿,
规模宏伟,结构和布局比较独特。窟深21.28、阔20.42米,分内阵、外阵两部分,
内阵为拜殿,正壁高处开3龛,龛内各有如来像,龛前下设高坛,外阵三面通连,
供巡礼者绕行。夹道宽3.26米,两面壁都开龛造像,共有46龛。这是一种内有佛
殿,外有回廊,内外开设49龛之多的大型洞窟,是石窟营造史上一种特殊的构造形
式。
4.宁夏地区诸石窟
(1)天都山石窟
位于海原县西安州古城西约7.5公里,开凿于宋代,有窟30余眼,坐西向东,长约2
公里。现有六个洞窟保存较好,平面皆呈长方形,平顶,大者宽7、进深 13米,小
者宽3、进深5米。窟内塑像均毁。
(2)须弥山石窟
开凿于北魏末年,北周、隋唐是其兴盛时期,后各代均进行过维修。第1窟立佛左
侧有西夏"奢都"(西元1057—1062年)和"拱化"(西元 1063~1067年)题记,它们均为
西夏毅宗谅祚的年号。可能在西夏元昊、谅祚时期,曾对须弥山部分石窟作过装修。
(3)山嘴沟石窟
位于银川市西的贺兰山东麓山嘴沟内。洞窟开凿于距沟口约10公里的悬崖上。洞窟
宽4.8、深4.8、高2.8米,正壁有一佛龛,龛内无造像。洞窟内佛像已毁,地面散
见大量残损佛像。窟壁有壁画,最多处达5层,惜多已毁坏。洞窟外残存大量砖
瓦,其中少量具有西夏特征的方砖,背面有手掌印纹。
在山嘴沟的南侧还有三个石窟。 1号窟宽2、深1、高3.5米;2号窟宽1、深8、高6
米;3号窟宽4.5、深5、高5米。窟室极不规整,是在自然山洞的基础上稍加修整而
成。窟室内壁表层抹白灰,然后用石绿、赭红、墨汁等颜料绘制壁画。现存壁画内
容主要为佛教经变故事。画风粗犷,着色浓重。
山嘴沟石窟的始建年代不详,但是从地表散见西夏建筑材料和壁画上有明嘉靖十三
年游人题记来看,此处石窟可能始凿于西夏时期。
5.内蒙古百眼窑石窟
百眼窑石窟位于内蒙古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共有石窟65个,另外山崖上还浮雕
有二十四座覆钵式塔和一座楼阁式塔。石窟分大、中、小三种,中型石窟最多,西
夏石窟多为此型。平面呈方形,前壁正中凿拱形门或长方形门,正壁和两侧壁凿半
椭圆形佛龛,墙底部设坛,有台阶。窟顶正中雕出方形莲花藻井。外壁刻有覆钵式
塔和楼阁式塔。
上述宁夏和内蒙古地区发现的西夏石窟,皆因调查和研究的程度不够深入,故多在
石窟寺建筑中进行叙述,而第二章石窟壁画的有关内容中仅简单谈及内蒙古百眼窑
石窟的内容。

西夏建筑表面装饰艺术

表面装饰在古代建筑中占据特殊地位,也最具艺术性。西夏建筑表面装饰包括雕
塑、彩绘和壁画装饰三部分。
一雕塑
西夏建筑雕塑装饰应以木构为主流,如柱、梁、斗拱、门窗及廊檐等。但是能够完
整保留下来的西夏木构装饰几乎没有,这里只能介绍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砖瓦、石
刻等雕塑装饰。
(一)陶质雕塑
西夏建筑在使用砖瓦方面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夏俗皆土屋,或织牦牛尾及口口毛
为盖,惟有命者得以瓦覆"。所以,砖瓦多出土于佛殿、离宫、陵园等具有较高建
筑等级的遗址中,其中西夏陵园内出土的砖瓦数量最多,最为精美,可以说代表了
西夏建筑的表面装饰艺术。西夏砖瓦等陶质雕塑有灰陶和琉璃两种,是对屋顶、屋
檐、墙面、地面等处砖、瓦、瓦当、滴水、脊饰的艺术处理。
屋顶在古代建筑中为重点装饰的部位。西夏陵园出土了大量琉璃脊饰,主要有鸱
吻、鸽、龙首鱼、四足兽等祥瑞之物,其色彩艳丽,造型美观。特别是鸱吻,绿釉
光亮,形体高大,鸱口大张,獠牙外露,鼓眼前视,舌贴上颚,牙齿清楚,腹鳞整
齐,背、尾鳍饰线勾勒清晰,形象生动,神态凶猛,可谓为建筑材料的上乘之作。
它们置于殿宇屋脊之上,象征着避灾禳祸,纳瑞呈祥之意,又有明显的艺术效果。
屋檐端头一般用瓦当和滴水来装饰。出土的西夏瓦当和滴水装饰较为简单,当面为
一简化之兽头,龇牙咧嘴,两腮圆鼓,双目圆睁,眉毛怒竖,额发卷曲,兽面周边
饰圆点纹。滴水呈三角形,饰兽面或模印莲花或石榴果等,图案清晰,构图疏密得
当,线条活泼生动。
花纹砖是西夏建筑中较具特色的装饰物,表面施绿琉璃,大都以莲花、忍冬、水草
为题材,除砖侧带状花纹外,正面主体图案均为中心或轴对称图案。这种砖以方砖
最为常见,如西夏陵区3号陵东碑亭出土数量最多,它们均装饰地面。在拜寺沟殿
台子遗址中还出土六边形绿琉璃莲花纹砖,从花纹表面几乎没有多少磨损的情况
看,殿台子的花纹砖不是铺地砖,而是用在墙壁上进行装饰。
(二)石雕
石刻雕塑是对台基、栏杆、柱础及其他建筑附属物的艺术处理。西夏建筑中的石作
装饰较为多样,尤其西夏陵出土的石刻,题材丰富,有栏柱、柱础、螭首等,从雕
刻工艺上看,有线雕、浮雕和圆雕。 6号陵的雕龙栏柱,柱身三面减地浮雕,两条
蟠龙一上一下,在云海中翻腾戏珠,栏柱顶和柱身有莲瓣形束腰座,顶部莲座上原
有一幼狮,出土时已毁,尚存一肢四爪,栏柱雕刻细腻精致,图案布局匀称。堪称
西夏石雕艺术中的精品。莲花柱础,呈覆盆式,中间有圆形柱孔,周边雕刻莲花
瓣,花瓣肥厚,线条粗壮。石础朴实稳重,美观大方,是具装饰艺术的实用石雕。
西夏还在石窟寺顶雕刻藻井图案,莫高窟西夏窟窟顶的藻井井心刻有团花、莲花、
团龙莲花、交杵团花、法轮、团龙、团凤等;榆林窟第2窟顶井心刻盘龙图案;百
眼窑西夏洞窟顶井心则刻正方形莲花。这些石刻一方面体现了佛教思想和佛教育内
容,另一方面也起装饰作用。
(三)佛塔影塑
佛塔表面有的亦有雕塑装饰,如拜寺口双塔中的西塔,在塔的第二~十三层每层有
八个佛龛,且每个龛内各影塑一尊彩绘造像。从其内容看,有二十四立僧、十六罗
汉、十六护法金刚、八化生童子、十六供养菩萨和七宝、八吉祥,龛两侧有口含串
珠的兽头砖雕。这些影塑像造型简洁,形象生动逼真,如金刚的威武,菩萨的端
庄,化生童子的欢快喜悦以及兽面的狰狞可怕,都极为传神。
二彩绘
我国古代木构建筑为一种色彩建筑,除去部分材料具有自然的鲜亮色泽外,主要是
运用彩绘等手段来达到艺术装饰的目的。西夏建筑与其他王朝的建筑一样多为木
构,由于木构建筑现已荡然无存,木构表面的彩绘装饰亦不可能存在。现存西夏佛
塔,有的塔表面施以彩绘。如拜寺沟方塔通体抹白灰,表面施彩绘,从残存的图案
看,有日、月、口含流苏的兽面以及柱、额枋等。拜寺口北寺塔群遗址中出土了六
十二座覆钵塔残基。基座表面抹白灰,上施彩绘,图案有基座上的连弧纹、束腰处
的卷草纹和塔身部分所绘口含流苏的兽面等。另外,在贺兰县拜寺口双塔、宏佛塔
和青铜峡市一百零八塔,均发现有彩绘,但是,这些佛塔和塔体表面的彩绘历经八
九个世纪,再经历代王朝多次维修,西夏彩绘已面目全非。
关于西夏建筑表面的彩绘,我们只能从文字材料中窥其一二。《凉州重修护国寺感
通塔碑》(汉文)记载了当时修饰感通塔时的情况:"于是众匠率职,百工效技,圬者
缋者,是墁是饰,丹口具设,金碧相间,辉耀日月,焕然如新,丽矣壮矣,莫能名
状。"拜寺沟方塔塔心柱汉文题记亦云:"重修砖塔一座并盖佛殿,缠腰塑画佛
像……"。仁宗仁孝时期重建的太学"冬暖百树阁,装饰以宝,执缚狁猊口凤口;夏凉
七级楼,图绘以彩,神祗交座与云同"。这些资料说明西夏建筑表面曾有丰富的彩
画装饰。

(宁夏新闻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您的评论将使我blog更有动力~